两大私人收藏专题领衔「又見」影像艺术专场丨中贸圣佳2024春拍
摄影术发明185周年之际,中贸圣佳迎来第9场影像艺术专场拍卖。在摄影日趋媒介化的当下,通过对影像艺术在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媒介自身变革的横向维度的深度思考,我们持续秉承以学术为方向的梳理路径,构建和推动具有国际视野的影像收藏体系。
此次2024春拍「又見——影像艺术专场」带来八大专题,共273件拍品。二十世纪艺术摄影部分清晰呈现了两位亚洲重要私人藏家的收藏,囊括了具有时代开创性的艺术家曼·雷、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德烈·柯特兹、威廉·克莱因、罗伯特·弗兰克、杉本博司的重要代表作品;以及何藩、陈复礼、简庆福、何宗熹、钟文略等引领东方美学风格的艺术家经典之作。从藏家的收藏脉络、审美偏好,为我们考察二十世纪摄影实践提供了摄影史、艺术史的不同切入维度。
此外,受藏家追捧、来源明确的民国艺术摄影作品再次上新。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中美建交45周年,首次推出“外交与签赠专题”,希冀从影像收藏的角度回应当下时政热点。也不乏首次亮相影像收藏市场的珍品:比利时铁路工程师爱德蒙·赫根多弗旧藏汴洛铁路建设纪实散页、远东旅行家、工程师威廉·里奇拍摄及旧藏的亚洲旅行文献两千余件、利顿伯爵与西藏相册、《解放日报》旧藏上海重要历史事件及人民生活照片四万余张、《赵尔巽与南满铁路人员合影》、《北平中国大学晨光杂志社合影》、金绍堂《渔船》、张篷舟《戏水》、梁思成《园林》、舒新城《静》( 徐悲鸿题词 )等。
出版:《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 1861-1879》,p296,泰瑞·贝内特 著,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年。
威廉·里奇 摄影作品(照片1770张、玻璃底片94 张、底片116张、文件179份、相机7台)
20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暗流EMC官网登录入口涌动。以章宗祥为原点,中国留日学生总监督、驻美国纽约总领事、驻美国兼驻古巴全权公使夏偕复;协约国军事会议中国代表、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首席军事代表唐在礼;驻荷兰、意大利、德国等国使馆一等参赞施绍常;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刘崇杰等外交名人跃然眼前,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在这一张张签赠照及往来中得以管窥,有迹可循。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下,新文学、新道德应运而生,摄影也被视为美育之一种。1923年,摄影艺术的旗帜发轫于北平光社,随后,中华摄影学社、黑白影社、上海摄影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并围绕摄影艺术展开活动。摄影艺术的探索就像一颗小小的火种,播种在20世纪上半叶。摄影逐步确立了其艺术身份的同时,也成为新型知识分子发现生活、陶冶性情的新式选择。在这些作品中,既饱含对中国传统意味中画意美学的追求,又尽显现代主义风格。
出版:《陈迹:金石声与现代中国摄影》,p11,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
本专题聚焦16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摄影大师,包括开创早期摄影艺术风格先河的多位大师:曼·雷(Man Ray)、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 以及个人风格鲜明的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等。展现了以曼·雷为代表的20世纪摄影大师们关于物影照片、纪实摄影等现代主义艺术探索——以摄影为媒介,以艺术为思维。
本专题聚焦20世纪50、60年代香港沙龙摄影原作,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现了香港摄影家的创作方式、风格流变,以及沙龙摄影的评选机制,唤醒了我们关于香港沙龙摄影黄金年代的记忆,勾连起 20世纪中后期香港与内地摄影文化交织融汇的历史,映射出20世纪中叶新中国构建本土摄影文化的尝试与努力。
展览:《时光存影:赵羡藻藏香港摄影艺术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21年。
1956 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 (F.R.P.S.) 作品之一;1956-EMC官网登录入口1958 年入选伦敦、纽约、波士顿、夏威夷、多伦多、柏林、巴黎及世界各地国际沙龙共 115次。
出版:《艺影春秋:香港艺术摄影 1900-2000》volume2,p41,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