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倍emc(中国)官方网站-塑造体育新生态

影像上海艺博会:全新出发影像发声-易倍emc官网
TEL:0536-8066965
MESSAGE客户留言
热线电话:
0536-8066965
首页
易倍EMC官网简介
精美作品
精英团队
易倍资讯
行业动态
资质荣誉
服务特色
人才招聘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影像上海艺博会:全新出发影像发声

发布时间:2025-05-15 11:48:03

  在社交媒体时代,摄影和动态影像已经成为我们的语言,媒介变化和技术发展几乎让每个人都成了影像的制造者。在越来越多人可以便捷使用影像发声的当下,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于5月8日至1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再度回归。

  本届艺博会改弦更张、全新出发,首次由超媒体集团(Meta Media)主办,以“用影像发声的时代”为主题,分为“核心曝光”“新锐焦点”EMC官网登录入口“景深视界”“洞见映像”“共创广角”5大板块,汇聚来自全球20多个城市的100多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围绕亚太地区影像艺术生态和全球当代影像艺术发展开启对线平方米的展示空间虽然少了往届顶奢大牌的商业助场,代之以富士、适马的影像展示空间,反而更显专业与纯粹;国际画廊有常青、香格纳、里森、贝浩登、便利堂、Fisheye等,在数量上比往年有所缩减,国内影像画廊基本悉数到位、抱团助场,其中有EMC官网登录入口一部分新兴画廊属首次参展。新老画廊合璧,呈现出更多亚洲和中国的当代影像艺术面貌。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创办10周年之际,持续跨界聚焦举办特展“如水光影”。展览邀请导演贾樟柯与他的艺术家朋友们——泰籍艺术家兼导演阿彼察邦、摄影艺术家刘铮、御用摄影师余力为,用他们各具特色的影像作品,呈现不同影像媒介实践的相互影响,探讨电影、录像与摄影这三种视觉文化媒介间的相互作用。从贾樟柯的《刺青》系列摄影作品,到余力为的《大快活》,从经典的摄影到最新的数字生成影像,他们的作品不仅超越了银幕框架,且都不约而同指向或隐喻了时代面貌与个体的真切感受,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原子的达利》,1948。靳宏伟收藏。

  本届艺博会除了呈现人们耳熟能详的世界摄影名家的经典之作,还展现出横跨纪实、虚构与抽象的多元探索,其中很大部分是摄影中坚力量和新生代的优秀之作。在当代艺术领域知名摄影家杨福东、厉滨源、蒋鹏奕、杨泳梁、鸟头、刘铮等都呈现了近两年最新的艺术创作。摄影家李泛、冯立、骆丹、张克纯等带来了2025年新作。艺博会也给在画廊体系之外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开放了展位,包括陈灿荣、余少龑、王雪翰、庄墨、方国平、张树光、Zachary Y. Wang在内的7位不同代际艺术家,携各自优秀创作在展区二层集中亮相。艺术从业者肖女士认为,“一圈走下来,发现中国的摄影已有一股生鲜灵动的气息,摄影的魅力就是在精致的镜头下拍出被挖掘的生活”。

  © 闫家成,《郊区的旧改项目,写着醒目的“开拆”》,2023。图片提供 艺术家

  参展艺术家呈现了多种影像艺术创作形式,除古典工艺技法,还有独创的宝丽来后期多图叠拼移膜工艺的独版作品;有的用三维数字建模,创造出超现实的梦境;有的将摄影与雕塑结合、用颠覆性的拼贴与绘画结合,跨界实践挑战媒介边界;有的艺术家则通过扫描、重组、再拍摄档案图像等叠加的方式构建图像空间。有观众认为,一些传统摄影手工艺作品在AI时代反而会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这些作品能感知到温度,是AI作品远不能及的。据观察,艺博会展出作品价格区间幅度较大,大致从千元人民币至20万美元不等。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关于爱,关于光》,2022。图片提供 艺术家

  促进国际交流、推动市场发展、提升公众认知、支持艺术家和创意、推动技术创新、建立专业网络、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本届艺博会宗旨已被重新定义。“总体来说,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影像艺术的发展,提升公众对影像艺术的认知和兴趣,同时为艺术家、画廊和收藏家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当代艺术的繁荣图景不仅依赖于展览,更依托于活跃的互动与收藏生态,为藏家、策展人、艺术家及其他从业者搭建深度交流平台,促进产业互动。艺博会同期还启动了首届“上海国际当代影像节”,打造“艺博会+影像节”的双核驱动模式。聚拢博览会优势资源,联动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HOW昊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X-SPACE富士胶片影像空间、SIGMA适马展厅等近20家艺术机构与文化空间,通过“艺博会+展览”的“一城多域”的模式,勾勒“1场艺博会+12场主题展览+15场平行联展”影像地图,用城市作展墙,从展览中心到城市角落,让影像艺术映射上海繁荣的文化市场图景。

  作为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10周年特别展览,同时也作为首届上海国际当代影像节的揭幕展之一,展览“定格瞬间,对话未来”精选了收藏家靳宏伟、乔志兵、邵忠、眭群、王津元、王珺珍藏的共30多件国际和国内著名影像艺术家的作品,意在通过他们收藏脉络中的一个个切片,构建当代影像艺术的微叙事。

  从上海展览中心出发,当代影像节以12档主题展览串联起张园、苏河皓司、兴业太古汇、ZiWU誌屋、前滩太古里等上海知名城市地标,突破传统展厅界限,融入街头巷尾、商业空间与历史建筑。此外,还有《周末画报》主办的冯立“坐一歇歇”、隋建博摄影展“在意”、孙瑞祥大画幅摄影展“接触印象”、《生活月刊》与《誌屋ZiWU Journal》联合主办的马海伦摄影展“四季流转”、上海知名摄影家陆元敏的个展“半径里”、青年摄影师闫家成的“平凡简史”等展览,令人目不暇接。

  当下正处于虚拟数字时代的构建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在艺术创作,尤其是影像媒介类的应用中日益醒目。展示和探讨影像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推动新技术如数字影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历来是艺博会的一项使命,通过展览和活动,展示由语言构建、由算法显影的图像幻境,可呈现影像艺术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ZiWU誌屋呈现艺术家彭杨军全新AI影像项目,以及同名新书作品展“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作为一部AI生成摄影集,艺术家以AI为幕后制作团队,AI是制片人、美术师、道具师、化妆师、灯光师,而他本人则身兼编剧、导演、摄影师与程序员,利用极其庞杂的提示词系统,展开持续一年半的创作实践,总计生成了近两万张图像,构建出一套融合虚构叙事与现实隐喻的影像档案。他说,这是一本虚构的黑色摄影档案夹,一个由算法构建、想象力主导的封闭国度,一场关于虚无、真相与记忆的视觉叙事。

  展览期间,作为“上海国际当代影像节”的组成部分,前滩太古里举办了聚焦数字艺术的第二届超界影像艺术节(Meta Eye Festival)主题展“色彩之舞”。艺博会还举办了主题论坛分享会,探讨AI生成图像的美学特征与叙事方式、摄影作为“证据”的再定义、视觉文化中“虚构真实”在后真相时代的意义,以及现行版权和法规下,如何出版AI类的作品等议题。

  早在2023年,抖音艺术就作为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社交媒体平台合作伙伴为展会带来超4500万的播放量。本届艺博会期间,抖音直接带来集结了20位抖音优质摄影创作者作品的“影像上海抖音摄影收藏特展”。这些抖音摄影师从线件风格多元、视角独到的摄影作品。他们中有的粉丝高达1700多万,创作者总粉丝量高达3300多万。这些在网络平台上拥有巨大流量的年轻摄影师们,用镜头记录时代、用流量撬动审美,也用作品跨越屏幕,进入展览现场。抖音博主“包恩在拍照”拥有90多万粉丝,从线上到线下展览还是第一次。他直言非常喜欢这种展览方式,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和心目中的业界大咖一同出现,“这次参加展览让自己更有信心,感觉到可以在这条路上持续地往下走”。

  展览一方面旨在让更多优质内容与创作者走进大众视野与艺术生态,助力短视频时代的摄影力量被看见、被肯定、被收藏;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摄影的生态更加社会化,传统摄影与网络摄影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条线,他们的照片也能进入影像收藏市场。

  展会上还呈现了vivo手机摄影名家的“光影三重奏”作品展,展出李舸、段岳衡、肖全三位名家用vivo手机拍摄的影像作品。随着科技与算法的加持,手机摄影近两年异军突起。“90后”摄影师储为民说,手机摄影带来了摄影的全民化,手机的科技发展扩大了摄影爱好者市场,这是一个跨界、多元融合的新的摄影时代,年龄不是问题,保持好奇心很重要。有观众提出疑问,手机摄影作品能否被影像艺术市场所接纳,进而确定价值被收藏?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持续聚焦多元影像艺术创作者的创意实践,同时也关注在时代变迁中日益崛起的女性力量及其主体性表达。艺博会携手可颂社区共同发起“闪光的她”影像月,聚焦女性摄影师如何通过影像语言,探索摄影与身份的边界,重新定义“女性”与“摄影”。项目最终展览“全息涟漪”在展览中心二层以最大展位面积予以呈现。策展人甘莹莹表示,“全息”代表着每一位创作者皆可作为能量的起点,映现更广阔的生命图景;“涟漪”则象征这股能量在现实中不断扩散的路径,由身体延展至镜头,由个体经验流动至公共叙事,层层荡开,持续回响。展览邀请汪滢滢、钱儒雅、姜雪、蒋涵萱、夏弃疾5位艺术家参展,同时还选取了可颂社区的部分影像创作。作者不仅仅是女性摄影师,也包括以女性视角进行创作的非女性作者,她们以细腻而独特的视角,通过镜头诠释自我与女性形象。展览同期还举办了主题论坛,共同开启对话:“女性摄影的力量:从个人视角到公共叙事”。

  与此同时,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呈现展览“反转·凝视——女性收藏,新的视角”。展览汇集了4位女性私人收藏的西班牙著名女性摄影师伊莎贝尔·穆尼奥斯(Isabel Mu?oz)的作品精选,将艺术家的才华与收藏家的敏锐感知融为一体;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还邀请伊莎贝尔·穆尼奥斯与中国艺术家邢丹文、收藏家眭群展开对话,探讨女性视角如何重塑当代摄影叙事。在展览中心的不同展区也能发现聚焦女性、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的艺术作品。如记录下100双女性的眼睛,并把她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通过后期对每张面孔提取1%的透明度,再融合成一张眼睛,制作成巨型装置放在海边的“凝视”。

  此外,展览现场还呈现了多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数字档案计划和中国直接摄影艺术年鉴,以及有着50年历史的“德文摄影书大奖”近两年的金奖得主作品。在“对话”板块,围绕多个话题探讨当地与国际影像艺术生态中的现实性问题。比如开幕主题论坛《经典与先锋的碰撞:影像艺术收藏的传承与创新》《在照片、书籍和艺术之间:摄影书的多种可能》《摄影会杀死现实吗?》《从图像版权谈数字时代的影像收藏》等,邀请收藏家、策展人、画廊主与摄影师一起思考、分享和解答。这些举措也使得一个商业型影像展会体现出专业和学术高度。正如本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主席、超媒体集团创办人、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邵忠所言:“只有融汇历史,基于现实,面向未来,艺术才会有希望,才可以永恒。”

  艺术家:丁悚、郎静山、陶冷月、但杜宇、庄学本、金石声、沙飞、陆元敏、张春海、雍和、许海峰、郭博、顾铮、沈浩鹏、严怿波、周明、侯剑华、朱浩、金江波、鸟头、徐昕、胡介鸣、郑知渊、陈荣辉、秦一峰、施勇、罗永进、张恩利、廖逸君、倪有鱼、胡为一、杨福东、马良、周裕隆、杨泳梁(排名不分先后)

  藏家/艺术家:陈峰、杉本博司、Jeff Zou、塔可、顾凯、付羽、李超瑜、荒木经惟、林泓、郎静山、映Studio、Robert Frank、李弋迪、李志顺、小川晴暘、马良、佚名者、倪梁、Joshua Chuang、何藩、孙瑞祥、Steve Harris、Karl Lagerfeld、须田一政、吴锦辰、金道子、吴臻奇、上田义彦、邹巍、冯君蓝